首页 川控视界 川控观点
印太经济框架——洪水猛兽还是历史长波的扁舟涟漪?
2022-05-30      来源:      44
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日本并签订了IPEF(印太经济框架),顿时又引得部分国民心惊胆战。但它是否真的能发展为限制中国的经济包围圈?本文从该经济框架的背景出发,着重从经济文化历史角度浅抒己见,且看中国能否化解十面埋伏。

1.jpg


印太经济框架命途多舛的前世今生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种经济框架协定在过去十来年里并非新鲜事物。IPEF的前身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签订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位时期,它以当初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文莱四国的P4协议为基础,由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组织签订。可以说IPEF是TPP的缩水版。然而TPP的命途多舛,这归因于美国政策的不连贯性。在2017年初美国换届后,共和党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否掉了TPP,引得8年苦心经营的协议框架竹篮打水一场空。此后的2018年初,日本在美国“退出群聊”之后继续搞了个缩水版CPTPP,将剩下11个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体又拉了个小群。然而没有了美国这个群主,美国的市场,一群出口导向型小国在日本新群主的带领下难成气候。

    再观IPEF的签订过程,从其初始成员国和参与国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框架签订的前一周,确认参与的国家只有目前的五个初始创始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其他国家则以缺乏细则为由暂时作壁上观。而日本则向美国建议先拉群,再确定细则,也就是兵马未动,合照先行——将5个初始创始国、其他的东南亚7国(没了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上印度组成8个参与国纳入其中,而把最难谈的贸易谈判搁置,用12-18月去谈细则。但此事的问题突兀,别说18个月之后,仅在今年年底就有美国中期选举带来的不确定性。去年初美国民主党刚拿回两院控制权,在今年通胀空前严重的状况下,中期选举之后这一协定框架会不会再度变成跛脚鸭?

    进一步看头狼美国自身的痛点。当前美国国内内部问题巨大,两党政策南辕北辙,过去三十年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造成了目前的割裂状态。共和党吹捧贸易保护,获得大量传统白人支持,哪怕新冠接近让美国金融经济崩溃,两边的选票竟是差不多的。民主党鼓吹脱离中国的全球化,但离开了中国供应链,又会让国内物价扶摇而上,暂时没有其他替代来源;因此中期大选前为了控制通胀恐怕只能降低中国关税,先解决燃眉之急,再另组供应链来搞对抗。

美国政策的割裂与不连贯在能源政策上也尤为凸显。特朗普政府是支持传统能源的,上台后退出巴黎协定,而拜登上台后又重回巴黎协定,力主大搞清洁能源。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这一角色,建设清洁能源的举措不仅削减了本国传统产业的工作机会,还影响了其传统盟友沙特等国的利益,以致于这次石油价格高企,尽管拜登多次喊话OPEC增产而毫无效果,陷入尴尬境地。

综上笔者认为IPEF很可能会无疾而终,当前国际形势复杂,18月的谈判期变数太大,到期哪怕达成了协议,是否又会被下一届美国新总统否定?目前的美国贸易政策很难调和美国日益增长的保守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低估了中国企业中国人的竞争力。



势不可挡的中国制造业

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狼群的眼中钉——中国上来,历史上的中国是凭借怎样的经济驱动和产业优势拉来了世界列强的仇恨?

用数据说明问题——

2009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会议上提重返亚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启TPP谈判,就在第二年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时是1.95万亿美元,全球占比19.8%;而美国为1.95万亿美元,占全球19.5%;全球经济老三日本约1万亿美元,占全球10%;三家合计比例达到全球40%。

2018年中美贸易战,美国2.3万亿美元,全球占比15.5%,日本还是1万亿美元,全球占比6.8%;绝对值上美国增加了3000亿美元,日本基本没变,但比例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呢,制造业增加值4万亿美元,占到全球30%,三家超过了50%,比10年占比又提高了1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是我们吃掉了新增份额,美国份额小幅下滑,日本在全球份额下滑了3%。

直至去年202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基本没变,中国已经达到4.86万亿美元,占据全球的30%+,日本降到0.98万亿美元。一直心心念念要把中国产业全部转移的越南,有别于大家的刻板印象,2020年越南制造业增加值仅仅450亿美元。

从TPP开始谈到现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快3倍,全球市场份额增加了快一倍,现在又启动新的IPEF,能有多大的效果?

我们作为投资管理者,应该对产业趋势有清晰的判断,从制造业表观数据转到具体产业上来,在此列举三个新兴产业,以及向越南等国转移的纺织产业的变化。

三个新兴产业,一是新能源车及相关配套,二是光伏产业及相关配套,三是生物医药及相关配套。回溯历史,2012年5月30日,我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召开的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产业23个主要方向,以上三个产业正是这七大产业23个主要方向其中的三个。

   1.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国每年汽车产量超过了全球的25%,三倍于美国和日本。过去的国内汽车产业,品牌和配套都是外资,国内就是组装厂;而当下新能源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国企业都在崛起,从原材料到设备到电池再到整车,环环可见中国企业未来快速增长的潜力,整个汽车业全球每年产值达到1.5万亿美元。这几年的趋势中,新能源车里中国品牌的身影明显增多,我国的新能源车的产业链配套,俨然成了第二个智能手机,以前卖不上量的高价车型中,国产车亦在快速涌现市场。

  2.光伏产业。奥巴马政府搞TPP时,恰逢欧美对中国企业双反,彼时我国光伏产业只能做组件,产业能力俗称三个90——技术90%是海外的,市场90%是海外的,原料90%是海外的。十二年后的今天,平心而论,除了中国光伏企业,国际市场舍我其谁?组件上中国国内产占比70%,东南亚15%,但电池中国占了90%。都知道Hit是日本松下的,但去年松下关闭了全部中国工厂。网络舆论说:看吧日本企业都放弃中国市场了,事实上不是它们看不上看,而是在中国企业竞争下被虐得体无完肤自然淘汰了,并且计划2022年也就是今年关闭掉马来西亚光伏厂退出太阳能领域,松下公司提出关厂的决定是由于中国制造商价格竞争加剧。相较于松下马拉西亚厂几百MW的产能几倍的组件价格,今年中国光伏所有环节的产能都会突破300GW,未来计划超过500GW。组件中除了IGBT等少部分零部件,其他的都实现了国产替代。放眼未来,当氢能开始替代石油的作用,可以预见的,中国在能源领域占比也会进一步强势上升。

   3.生物医药是国内起步很晚的行业,目前离欧美差距还很大,但我们也能看出些许趋势。国内生物医药起步晚,但进步飞速,我们国内庞大数量的专业毕业生加上海归生物药人才库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尽管目前全球最大的生物药CRO都是欧美企业,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可能又是中韩企业的天下。2015年之前国内做靶向药的都屈指可数,但在2015年之后,特别是从全球超级重磅药PD-1就能看出,美国默沙东的K药卖20万美元,年赚过百亿美金,而国内企业最多时'做了100来个PD-1,直接黄金变白菜,今年国产PD-1价格降到了39000——人民币不是美元!今年一家中国公司第一次做出了BLC,Best in class,3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中国疫苗企业也开始打破欧美的垄断出口海外,13价肺炎也开始出口海外,可以预见,中国在这个产业也开始了从0到N的步伐。

不光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并非想象中被产业转移的灾区。以纺织业为例,这是我国最早的主要工业,也是外迁的主力军,人们是不是以为这个产业已经被转移走了?依然用数据说明问题——

2010年越南已经是耐克全球最大的生产国,2021年越南耐克产量达到51%,中国占比21%,服装类别越南中国柬埔寨占了30%、19%、12%的体量。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特点比10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产业逐步往原料与品牌方向发展。2020年越南纺织业进口的中间品有59%来自于中国,而中国进口的纺织品中有21%来自于越南,越南出口纺织品中外国附加值占到了57.5%,其中超过40%来自于中国。

中国的纺织类原材料在下游纺织服装加工往外转移的情况下,国内的原材料一体化产能过去十年突飞猛进。2022年中国的聚酯产能将达到7400万吨,过去十年中国聚酯产量从全球份额的43%提升至64%。聚酯上游PTA2005年国内的产能是589万吨,占到全球15%,到2021年再统计,PTA已经接近6500万吨,扩张了十倍,份额超过全球的60%,未来三年中国还要再投产2500万吨;而第二位的中国台湾687万吨,占全球7%。PTA的上游PX,2021年中国已经占到全球的40%,第二位的韩国是15%,而韩国80%的PX出口是销往中国,到2025年末,我国还会增加1500万吨PX产能,届时中国的产能将接近全球的50%。

纺织业下游品牌企业,比如安踏、李宁在过去十年也是发展迅猛。2021年安踏(包括FILA)占到全球体育品牌市场份额的4.1%,李宁为2%。安踏2016年销售额为133亿,去年已经达到493亿.

中国对越南等国纺织业的产业转移更多是将低附加值产业转出,但微笑曲线的两端却在高速发展。可见,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行业,中国都在以崭新的中国模式引领世界发展。

    以上都是TPP谈判开始后发生的变化。



文化——中国经济模式背后的内生驱动力

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强劲的经济表现、引领全球的制造业产业地位,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绝不停留在表层而宏观的经济政治政策,而是已经深入骨髓的、由宏观传导至微观、由群体渗入个体的中国历史文化氛围。

十五年前笔者很喜欢阅读当时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等人的文章,这些经济学家钟爱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会拉美化,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至今日笔者想明白,这就是个伪命题,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是“人”。

笔者和一位在越南管理了3年工厂的同学交流,我问他,越南有可能在制造业上达到中国的水平吗?他想了想说很难,一方面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人工优势仅仅是一小部分,另外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人——中国人实在太勤奋,东南亚那边的人是到点排队下班,中式996、007对于他们来说无法想象。又曾听一个国际粮企CEO讲述往事:中国企业去南美开厂,南美工人恨不得每周上半天班;反观中国人呢,我的一些同行朋友,半夜1点发消息聊机会,早上恨不得6点起床不刷牙继续路演,何为双休?要什么双休,周末继续开,连轴整才是王道。

中国没有躺平之道,没有天赐之道,只有奋斗之道,哈佛教授大卫查普曼讲中西文化之差别,中国文化讲的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火是自己持之以恒坚忍不拔钻木摩擦而来的,育儿教育中的成语故事,已经在从小培育孩童奋斗钻研理念;反观海外信封神论,火种是天神赐予的,文化差异造就了方法论的不同。底层逻辑的差异,不是拉个小团体就能弥补的。

因此美国想建立类似中国的供应链,或许源头是需要找到类似中国文化思想的供应链。这点可以从同与我们是一个文化圈的日韩体现,恰好它们就在这个文化供应链体系内。以上所说的3个新产业中,新能源电池领域前十就是6家中国企业,3家韩国企业,1家日本企业,生物CRO领域中国公司对照的就是三星生物。2021年中日韩三国制造业增加值接近全球的45%,加上中国台湾和东盟十国,这区域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去年韩国的制造业已经接近英法两国之和,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今年1月1日已经正式生效,成员有中日韩加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十国,RCEP的GDP占到全球30%,接近22亿人口,目前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潜力都会是世界第一。和中国参与的这个已经生效的协定相比,印太经济框架少了中国,多了美印。

在目前全球各自拉小群的局面下,核心还得看领头羊谁能真正的带领发家致富、共同进步;而领头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也是需要文武双修。


结语


横观世界格局,东亚诸国离我们太近,离美国太远。冷战之后,美国赖以支撑的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引申出来的美元贸易体系在过去三十年并没有同等实力的对手,科技上日本衰落了,军事上前苏联解体了,经济上搞TPP时中国也才刚刚超过日本,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主因,然而从目前经济、科技和军事趋势看,经济上中国开始靠近美国,制造业更是接近两倍,科技上华为在5g上超过美国,军事上看看我国每年军舰下海数量吧,上月看新闻说美国制造一艘护卫舰要两亿美金,我们搞一艘052D才多少钱?这种体系可能越发难以维持,逆全球化的趋势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纵观历史变迁,中国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可能即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下集中爆发。无论是历史的底蕴、还是当前的资本底气,我们都更有理由相信,所谓印太经济框架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中国泛舟历史长波里的一轮涟漪罢了。

对于我们投资而言,梳理清楚此间的脉络才能帮助我们搞清楚投资趋势,而非一味的恐慌,但也不能盲目自信。我们将持续关注印太经济框架与其他国内国际局势带来的投资风险与机遇。